学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文理科高中
城市: 德国劳特巴赫市
学生人数:约900人
校长:荷洛赫-吉塔 女士
学校简介
亚历山大冯洪堡高中成立于1902年,位于班霍夫大街。学校为当地中级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课程,除了通常的英文、拉丁文、法语课外还有西班牙语和俄罗斯语课程。及计算机及电子信息数据处理课程。
自2005年以来,洪堡高中把教学重点放在音乐和表演的发展上,组织了许多相关的活动,合唱团、管弦乐团、管弦乐团培训课以及相关的音乐教学工作,在专业音乐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了从乐器到音乐会的相关知识课程。各种丰富的体育形式与常年的体育课相互结合,提供给学生多样的选择。学校还提供规范的教育学标准的午间管理措施。作为科学午间管理的一部分,学校课后还提供丰富的作业辅导班和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在瓦史尔德校区还提供学生咖啡馆、食堂以及餐厅,满足学生午后放学时间的需要。目前新的和更多的学生服务商店正在积极的筹建当中。
2009年至2012年班霍夫校区扩建完成后,学生的住宿问题将得到解决,每个学生将得到一个床位。
亚历山大洪堡中学历史
1800年,一所私立学校已经在劳特巴赫的“金驴”酒店的客房里安顿下来。
1897年,劳特巴赫城市规划委员会,决定为他建立一所独立的学校。
1902年,3月7日学校奠基仪式,在废旧、宁静的花园里举行。经过半年多时间,新学校建成了。开始是男生和女生分开的,但在1911年决定实行男女同校。
1914年,学校被命名为“大实科中学”。
1922年,4月7日学校举行了劳特巴赫实科中学25周年大庆。
1937年,学校经历了进一步的改进,扩大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机构。1942年第一批文理高中毕业生正式结业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生从新回到教室,但只有10年级(高二)。
1948年,高级班调整的出现标志着学校开始走向稳步上升的发展阶段。当第一个二战后出生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学生总人数已经增长到了340人,校舍也接近饱和状态。
1954年,学校扩建了一个新教学大楼。
1955年,又在新楼和旧教学楼之间建成了一个休息大厅把两个教学大楼连接起来。共有7间大教室,一个音乐厅,一个礼堂,一个客厅,一个教师办公间,有接待室的校长主任办公室,家长开会接待房间,资料室等。
1960年,学校的两个教学楼,和一所体育馆完成建设。
1963年,学校空间再显紧张,继续向(阿尔特爱泽)老驴区扩展。
1977年,第5年级至第8年级已经位于瓦史尔德区的。
2008年,洪堡中学校址分为成了两部分:9-13年级在班霍夫校区,5-8年级在瓦史尔德校区。
学校的骄傲:诺贝尔奖获得者 彼得·格伦伯格 教授博士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Peter Grünberg因发现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现象而获得此奖项。
彼得·格伦伯格
1939年出生于今属捷克的皮尔森,后在劳特巴赫市亚历山大冯洪堡文理高中上中学,并参加了童子军,1969年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72年开始,担任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问题研究所教授。
巨磁阻效应用于读取头(read-out head)。1997年,首个基于巨磁阻效应的读取头开始进入市场,很快成为一项标准技术。即便是今天最先进的读取技术也没有摆脱巨磁阻技术的影响。
巨磁电阻效应的另一个优点是促成了硬盘的小型化。巨磁阻系统可以将小范围内非常微弱的磁场变化转变成电流的差异变化,这保证了硬盘可以从技术上实现越来越小和紧凑的梦想。
学校非常重视与外国友好学校的交流,与美国、英国、波兰和匈牙利的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学校每年都派团同法国的中学在文化、音乐、体育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同时邀请对方国家中学来亚历山大冯洪堡高中访问,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不仅开阔了师生的眼界,而且加深了同国外学校之间的友谊。学校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友好国际交流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从各个方面提供便利。
亚历山大冯洪堡高中在同国外友好学校交流的同时还加入了欧洲著名的夸美纽斯国际合作项目,将先进的教育合作项目引入学校,为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该校还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学校一起开设新的合作项目,比如共同出版学生书籍等。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亚历山大冯洪堡高中与中国学校进行交流的愿望日趋强烈,非常愿意与中国学校建立友好中学合作关系,希望与中国学校在建立友好合作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音乐、艺术、体育、教育教学等方面互相交流访问以及将来在更深层次上的合作。
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
加强合作
这是所值得尊敬的学校,不知是否原意在我国开设分校?或到中国举办夏令营?